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省级行政区的调整时有发生。目前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重庆市于1997年晋升为直辖市,海南省则在1988年成立,而除此之外的省份,其大体布局自清朝早期起便已基本稳定。

在民国晚期至新中国成立的初年,省区的调整再次活跃,西康、察哈尔、绥远等9个新设省区相继出现。到了1955年,这些新增的省区均已被撤销,仅宁夏在1957年建立了回族自治区,其余8个省区未再设立,基本回归了清朝时的行政区划。

此外,还曾短暂考虑过设立一个名为“三峡省”的行政区,其省会计划设在宜昌市。但该省的筹备工作自1985年起仅持续了一年多便告终止。实际上,“三峡省”距离成立已在咫尺,宜昌亦几近成为省会。然而,在三峡省筹备的十年后,重庆市被设立为直辖市,其功能和定位与原先的三峡省颇为相似。究其原因,为何三峡省未能成立,反而是重庆市升格为直辖市呢?

首先,设立新省区通常是为了加强国防或改善治理,而“三峡省”的设立则是一个特例,它是专为三峡工程而考虑。三峡省顾名思义与长江三峡紧密相关,正是在中国计划实施三峡工程之时提出的。长江三峡由西向东贯穿巫山山脉,形成了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起始于重庆的白帝城,终于湖北宜昌的南津关。三峡地区以其险峻的地形和湍急的水流而闻名,这也对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上交通构成了障碍,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明区域。

在西周初期,古蜀国统治了几乎整个四川盆地,其都城位于成都附近的沱江畔。春秋战国时期,巴国由汉江上游逐步迁徙至四川盆地东部。四川盆地因此被分为两个部分:西部的蜀国占据成都平原,而东部的巴国则分布在长江两岸,包括长江三峡地区。蜀巴两国经历了数百年的争斗和交流,最终融合形成了巴蜀文化。

秦国在公元前316年灭蜀巴,将四川盆地纳入中原文明,并在两国故地设立蜀郡和巴郡。江州,即重庆的前身,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立益州刺史,统管蜀巴两郡,使四川盆地再次成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成都成为益州刺史的治所,也是四川盆地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那时起,“巴”逐渐被遗忘,“蜀”成为四川的代称。除了宋元两代和民国初期重庆短暂成为四川政治中心外,重庆一直屈居于成都之下,作为川东重要的战略要地。

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沿长江而上,上海、武汉相继开埠,而重庆因三峡的阻隔直到1890年才开埠,尽管如此,它相对于成都来说具有新的优势。清末民初,重庆的人口已超过成都。1916年至1935年间,四川省政府等多次在重庆而非成都设立。民国时期,四川省的政治中心实际上已转移到重庆。

抗战时期,重庆的国防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939年,国民政府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并成为抗战的陪都。选择重庆而非成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江三峡的天然屏障。重庆成为以三峡为核心的防御体系,有效封锁了日军沿长江进入四川的路线,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抗战后方。新中国成立后,三峡的国防作用不再突出,其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对航运的影响。长江三峡的湍急水流限制了船舶的通行能力,重庆至武汉的航道仅能通过3000吨级船舶,枯水期甚至降至1000吨,而武汉以下的长江则能通行5000吨以上的船舶。

1950年代初,国务院成立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始全面规划长江的综合治理。1953年,毛泽东提出兴建三峡大坝的设想,希望解决长江的问题。三峡大坝的蓄水高度最初设定为191.5米,计划不在此水位以下的区域新建重要工厂和工程。结合长江干流疏浚工程,可以实现万吨轮船从上海直抵重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然而,三峡大坝的建设难度超出了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因此该项目一直处于研究阶段。1961年曾有开工计划,但由于国力和技术限制,未能实施。虽然三峡大坝的建设暂时搁浅,但长江的水资源利用并未停止。1971年,长江干流上的葛洲坝水电站开工,这为未来三峡大坝的建设积累了经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力增强,长江资源的开发需求日益迫切,三峡大坝的建设条件逐渐成熟。1984年,国务院编制了《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三峡工程正式提上日程。

为了解决三峡大坝建设中的移民问题,中央决定设立三峡特区,1985年2月8日,三峡省筹备组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因一个工程而设立省级行政区,显示了国家对三峡工程的重视。三峡省的成立完全是为了解决移民问题,涉及移民的县市均划入三峡省。然而,三峡省在面积、经济等方面均较为薄弱,人口稀少,且大部分县市贫困,移民问题的解决难度极大。

由于种种因素,三峡省的筹建受到质疑,很多人认为它不具备成为省份的条件。原本计划一年多后正式建省的三峡省,由于情况的变化而未能成立。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专家学者就大坝的利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关于大坝蓄水高度的争议尤为激烈,150米低坝方案和200米高坝方案各有支持者。重庆方面希望采用高坝方案,以实现万吨轮船直达重庆的目标,但这将增加移民数量,加剧技术难度。湖北省对设立三峡省持反对态度,因为这将使其损失宜昌等地,而四川省则是最大受益者。

综合各方因素,中央决定更全面地考虑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也因此延后。1986年5月,三峡省筹建组被改组为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三峡省筹建工作的终止并未影响三峡工程的讨论,1992年,三峡工程正式启动,蓄水高度确定为175米。重庆因此受益,江面水位提升,万吨轮船能直达重庆。1992年10月,三峡移民开始迁移,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移民条例,规范移民工作。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负责移民和经济开发,以帮助移民摆脱贫困。

中央最终决定提高重庆的行政级别,负责三峡移民问题,使四川省的管理难度降低。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其成为三峡工程最大的受益者,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1997年6月,重庆成为直辖市,下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三峡省的四川部分由重庆继承,而湖北部分保持原状。到2002年,三峡移民工作完成,共移民113万人,创造了世界纪录。国家投入330亿元,占三峡工程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

最终,三峡省虽未成立,但三峡工程的目标通过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和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得以实现,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任务圆满完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