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CC爸妈
这阵子跟闺蜜聊天,我常吐槽DD。
他可才4岁,怎么做到这般讨嫌的。也没人告诉我,以前那个奶fu~fu~的糯米团子,会变成现在这样啊。
刷完牙马上睡觉了,非要再吃个棒棒糖;
饭都已经摆上桌了,零食袋子撕拉一声就打开;
那绘本读的我眼睛都睁不开了,他还硬拉着我再来一遍再来一遍
我说你爸今天休息,他负责接你放学,小嘴一撇——不行,就你接!
......
啊!!有没有紧箍咒给他来一个,我想念经。
说起来,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每天没个10个也有8个。
他们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提出来了,但老母亲每每遇到,内心的纠结可都是翻江倒海:
答应他吧——可是他这需求合理吗?
定好了的规矩就是不能为所欲为啊;我也累、也忙,就是不能满足你所有要求啊。
拒绝他吧——肯定避免不了一顿纠缠!
不让吃就得一通哭闹,矛盾又激化了;他现在需要我陪伴,我不答应会让他失望吧,又有点愧疚……
然后陷入无尽内耗。老母亲这该死的内心戏啊~
说起来,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到底要不要拒绝孩子」的内耗中?
说句扎心的大实话:
孩子需求合不合理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
举个例子:
你带孩子逛超市,他看到一个很喜欢的玩具,9毛9。
可是,家里已经有一样或类似的了,他央求着你给他买,你答不答应?
再来:
你带孩子逛超市,他看到一个很喜欢的玩具,599。
可是,家里已经有一样或类似的了,他央求着你给他买,你答不答应?
emmmm,反正我,9毛9的肯定就买了。599的?拉走,直接拉走。
按理说,甭管这东西是贵是便宜,家里已经有一样的,那这需求基本就会被划为不合理。
那为什么便宜的就能满足,贵的就不行呢?还是因为付出的成本超出了我们自己的预期或能力。
不只是物质层面,任何事情上都一样,拒绝或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候,如果是前面两个“极端”,我们基本上不会犹豫。
陪孩子玩游戏,不也是你心情好、不累的时候,都没问题;但如果累的不行、下一秒就睡着,就会“自己玩吧,陪不了陪不了。”
总之就是成本超低的——OK,直接满足;成本超高的——NO,直接拒绝!
那假如说孩子想要的玩具,是59、99块钱呢?
你心里可能就要来回拉扯一阵了:
这给他买了?倒是也不太贵!可是家里都有一样的了啊,这么惯着不行吧!不给买了?又得哭一通。带出来玩一回,还不让人高兴了?
所以,真正消耗我们精力,不知道该不该拒绝的,其实是游离在中间的这个部分。
说白了,有时候选择不拒绝,往往是为了避免冲突、或者不想让孩子失望。感觉拒绝了,就会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
但是这三种情况摊开说明之后,你是不是也发现了,你的拒绝对孩子的影响,远没你内心戏那么复杂。
其实,甭管是9毛9,99还是599,999,只要没得到,孩子的心理状态都是一样的,平等的难过。
在他们心里,真的没有什么贵不贵、值不值的判断,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想要。
那既然「999」类的要求,你能直接拒绝的毫无负担,其它的为什么不可以呢?
所以我想说的是:拒绝孩子,你真的不需要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
明白了这个道理,至少能减少90%的内耗。
孩子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弱小,拒绝也并不完全等同于伤害。
我以前说,孩子需要经历些必然的遗憾,有时候你拒绝了他,他反而通过其它一些途径把自己内心的不满补足了,这不就是成长吗?
当然,我也是在身经百战之后,才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为人父母,先放下自己那些心理负担,不要担心你的拒绝会伤害孩子。
如果你觉得当前的需求,自己就是不能/不想满足,那不妨简单点~
拒绝的方式简单点~
1. 不用内疚,直接拒绝:
孩子提出需求的时候,你内心的第一反应骗不了人。
很多时候你知道自己不想、不愿、不能满足,但是为了避免正面冲突、或者为了不想孩子失望。
我们总是“不敢”直接拒绝,不愿认领“讨厌妈妈”这个角色。
要么就是委婉的拒绝:“不确定,也许能去玩,到时候我再看好吗?”
要么就是拖延战术:等我换好衣服再来...我再上个厕所哦...诶,我突然有一点点工作要处理,你自己先玩。
从不正面回绝,主打迂回战术!
但是!!!犹豫,就会败北。
有没有发现,往往就是这种时候,孩子更生气的?
因为留了一个念想,孩子一直都心存希望,最后还是失望。
他们会是什么心情?
只会比一开始拒绝他们,更失望、更伤心、更生气!
不能完成、或不愿完成的事情,不直接拒绝,就等于在制造更多的矛盾,激化对方的愤怒!
2. 不美化理由,真实表达
不要找一些五花八门的说辞,更不要拖拖拉拉一堆借口。
干净直接的告诉孩子你拒绝他的理由。
他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你喜欢的这个确实很好玩,但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围了。我没办法把所有你喜欢的都买回家。
他想要吃路边油炸小摊——我觉得那个不是很健康,看起来也不卫生,我怕你吃了闹肚子。
他非要你陪着她玩——抱歉,我今天太累/有点忙,不想陪你玩。
你怎么想的就怎么拒绝:
不用美化理由,孩子会有自己的判断,哪怕结论是:我妈有时候也是错的/不完美的/穷的,但孩子自己内心的力量不会被剥削。
更不要打压孩子,譬如(“那有什么好玩的”“一看就不好吃”“你为什么非要让我陪着,想累死我吗?),这只会让孩子觉得我有需求好像是错的,产生一种不配得感。
3. “你可以XXXXX”
拒绝之后,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替代方案,让他有的可选。这样孩子就能感觉到自己的需求是被看见、被尊重的。
他想要在饭前吃零食——你可以吃完饭以后再开,我还有新的,到时候可以在这两个里面选。
他想要你放学接他——(今天妈妈太忙,不能去。)晚饭之后,我带你去公园玩吧?公园最近按了一个大滑梯,我带你去。
4. 把丑话说在前头
提前给孩子灌输,有些需求在特定情况下就是不能满足的。
比如说好了这周末去玩攀岩,但个别情况,妈妈会加班,就不能去了。
这样,如果真的出现加班事件,我拒绝他的时候,他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他知道现在属于“个别情况”。
我们总说,父母之于孩子,是榜样一般的存在。
所谓“言传身教”。
如果你一直因为拒绝了就心怀愧疚,觉得会伤害别人,那孩子将来也可能成为那个不知道怎么拒绝的老好人。
有多少人,到现在面对外卖小哥的“给你放楼下取餐柜吧”、面对职场同事的“你帮我做一下”,即便内心不情愿也不知道如何张口说“不行”的?
相反,当你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满足他们,而干脆利落的拒绝的时候,孩子也是看在眼里的、记在心里的。
这样,当他们遇到一些自己不想做、不愿做的事情,也可以直接回绝别人。
就像CC,如果她不想陪DD玩幼稚的游戏,就会理直气壮的跟他说不,实在不行就过来跟我讲:妈妈,你把他整走。
现在是这样,那么我想,将来在社交、在职场、在亲密关系中,她也不会委曲求全。